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互联网人才的创新创业史。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要求,一支精干高效的互联网人才队伍是实现新时代新使命的关键所在,而明晰互联网人才发展现状和趋势是时代赋予的崭新课题。
2017年12月4日,在浙江乌镇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人才培养和交流”论坛上,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正式发布《全球共赢:构筑互联网人才价值共同体—互联网人才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开启了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探索与思考。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网络强国建设展区。)
变革加剧:新一轮全球互联网人才战愈演愈烈
“当前,以互联网为主要驱动力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而起,网络演进升级、人机智能交互的新时代已经开启,工业互联网正在掀起新一轮融合创新发展大潮,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互联网人才的创新创业史。在互联网领域如何集聚各类高端人才、创新前沿科学技术、扶持新型产业形态、培育全球领军企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共同行动。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超过34亿,互联网全球渗透率达到46%。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拥有网民数量达7.31亿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上的王国”。互联网的发展在极大提升人类互联互通能力的同时,带领全球走进了崭新的数字经济,同时也加剧了新一轮全球人才竞争。
怎样界定互联网人才?《报告》认为,所有以互联网为工作对象或载体,从事互联网领域相关工作或具有互联网相关技能的人都应该被视为互联网人才,其涵盖范畴既包括以创投人员、企业家等为代表的战略决策者,也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的科学研究者,还包括研发企业中的工程师、数据管理员等技术工作者和CEO、产品经理等经营管理者。
随着全球互联网发展的模式演进、科学创新和技术迭代,六类代表性人才群体相继涌现:致力于打造具有影响力自由媒体的“博客”,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缩短信息扩散时间的“微客”,传播声像信息丰富信息扩散内容的“播客”,在网络平台上获取更多创业机会的“创客”,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极客”,为解决他人难题提供思路、方案和创意等思想与知识的“思客”。
依托互联网的新生代人才因网而生、因网而盛,以创新、技术和时尚为存在价值,以学历背景交叉、专业技能多元和年龄广谱分布为群体特征,他们是数字经济和分享经济时代网络空间治理的战略力量,更是重塑全球社会经济结构、引领世界现代文明变革、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未来的不竭动力。
《报告》指出,互联网正在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变革,衍生出广谱系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网络购物市场消费日益升级,用户偏好逐步向高品质、智能化、新品类消费转移;在线教育市场蓬勃发展,教育类资源供给渠道不断拓宽;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涌现出形式丰富的生产经营模式;共享单车极大便捷个性化出行方式,形成共享经济的普适案例;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呈非线性增长,互联网支付公司争相拓展潜在市场。互联网人才的全行业紧缺程度持续加剧,行业间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
双核并驱:中美领军构筑互联网人才新高地
创新引领未来,人才加速转型。互联网科学和技术每一个转折点的出现,无不体现了思维灵感的迸发、科学理论的积累和技术工艺的升华。《报告》认为科技人才是互联网领域新思想的创造者、新科学的发现者和新技术的发明者。科学和技术引领是促进互联网高端人才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以科学大家、领域专家、战略名家和宣传杂家等“4T”人才为代表的高端群体逐渐成为引领互联网领域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探索者、技术研发开拓者、思想引领先行者和产业集聚推动者。
谁抢占了人才高地,谁就能够掌握互联网领域发展的前沿方向。在高端人才竞争态势日趋激化的当下,互联网人才具有重要性和紧缺性双重特征。有分析显示,对全球近3000万相关行业人才的大数据进行文本挖掘发现,中美两国已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格局中成为互联网人才最主要的聚集地,以中美为双核的互联网人才世界分布格局逐渐形成。
科学家的分布是衡量人才分布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以互联网领域高被引科学家为衡量指标的分析发现,在全球3179位高被引科学家中,中国1022人,占全球的32%;美国591人,占全球的19%;排在第三位的英国146人,占全球的6%。通过对互联网领域以H指数为衡量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全球互联网领域H指数前20位的科学家中,来自中国机构9人。中美两国已快速崛起为全球互联网领域的科学研究领跑者。
领域专家作为技术研发开拓者,通过以互联网领域高强度专利发明人为衡量指标的分析发现,中国共有7479人,美国共有6581人,日本有612人。全球前20位的高强度专利发明人全部来自美国和中国,其中14人来自美国企业,高强度专利总数195件;6人来自中国企业,高强度专利总数106件。互联网领域人才聚集度最高的前20家机构也多为中美两国企业。其中,中国8家、美国10家,但专利数量上中国仅为美国的一半(美国1160件,中国508件)。中国和美国在全球高强度专利发明人数量和高人才聚集度互联网机构上均占据绝对优势,但中国在高强度专利总数方面同美国尚存在较大差距。
战略名家作为思想引领先行者,通过以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家为衡量指标的分析发现,位列全球前20位企业战略名家中,美国共有11人,位居第一,中国共有4人,位居第二。从这些互联网顶级精英所从事的行业来看,其中17人与软件和服务业相关,3人与实体制造业相关,这也进一步表明以网络社交、软件、即时通信和搜索技术为代表的高附加值行业已逐步取代以硬件、设备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成为孕育战略影响潜力、行业竞争实力和财富聚集能力的互联网“人才金矿”。
宣传杂家作为产业集聚推动者,在互联网领域最主要的代表群体里表现为网络社会组织。网络社会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是民间力量参与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其形态包括基金会、协会、学会、促进会等各类社会团体,具有价值公益性和分布广泛性的特征,在各自领域内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行业资源。中国目前共有546家网络社会组织,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为参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网络安全生态以及营造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等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搭建了广阔发展平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突破瓶颈:摆脱互联网人才供需失衡
《报告》显示,2017年美国互联网人才需求前8位企业的需求量约为53.4万人,而人才供应前八位的高校能够供应的毕业生人数仅约5.72万人,需求量是供应量的近10倍。中国互联网人才需求排前八位的企业总需求量约16.9万人,而人才供应前八位的高校能够供应的毕业生人数约1.49万人,也有10倍多的人才需求缺口。
《报告》建议,应充分利用好顶级大学培养出的互联网人才,推动顶级大学毕业生精英库为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红利,积极发现并培育能够带来革命性创新的互联网领袖人物。应鼓励不同层级的大学发挥人尽其用的优势,一刀切的政策和单一化的评价会束缚互联网人才教育健康发展,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同等重要。以美国为例,凤凰城大学通过提供在线教育扩充生源、传播实用性知识;圣何塞州立大学利用临近硅谷的地利设置更偏向商业实践的课程。互联网需要尖端人才的质,也需要主体人才的量,只有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健全互联网领域人才池储备机制。应制定政策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通过互联网人才池的分析精准描绘有关互联网人才的技能领域、产业方向、工作属地的画像,才能有效化解供需不平衡对互联网人才发展的阻碍。
“我们讨论互联网人才的时候,看到的不仅是企业人才,也是经济人才还有社会人才,人才培养不能拘泥于学校培养,需要产学研共同合作,需要全球共同治理。”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认为,未来互联网人才培养应该面对创新、健康和可持续,面对安全应该有共同的行为,面对发展应该有共同的倡导,面对能力建设需要来自产业界、国际组织、学术界以及教育界共同交流,还必须倡导自我学习,终身学习,形成一个不断开放、发展、包容,更加和平、可持续的互联网文化。
有关专家则建议要充分调动企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育优秀互联网企业家。聚焦技术演进新方向,加快培育高端互联网科技人才。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互联网技能型人才。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加快培育互联网国际化人才。
“坚持开放包容的人才理念,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断提高互联网人才资源全球化培养、全球化配置水平,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以人才流驱动信息流、技术流、文化流,以人才的开放推进互容、互鉴、互通,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该专家表示。(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18年第2期)